发布日期:2025-08-21访问次数:
2025年8月21日至22日,北京语言大学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简称外语用)、英语语言文学(简称文学)两个专业的2025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40位优秀学子齐聚云端,通过专业介绍、学术讲座、学术分享、反思日志等丰富的活动,深入感受到了语言和文学的魅力,近距离感受到了北语外语用和文学两个专业的实力和培养特色。
本次夏令营共收到188名申请者的申请材料,是申请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外语用专业申请者110人,文学申请者78人。经过学院夏令营工作组专家评审,共选出40名学生参加本次夏令营,其中外语用20名(来自19所院校),文学20名(来自16所院校)。限于技术手段,线上合影部分照片如下:
8月21日8:30,夏令营正式开营。开营仪式由英语系主任许宏晨教授主持,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院长穆杨教授、副院长温倩副教授、外语用学科负责人吴平教授、文学学科负责人胡俊教授及全体营员出席。穆杨院长致欢迎辞,介绍了北语最新动态及学院基本情况,勉励营员以夏令营为新起点,扬语言与文化之帆,投身国家发展事业,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穆杨院长致欢迎辞(截图)
9:00,专业介绍环节开始。吴平教授和胡俊教授分别面向外语用和文学专业的营员介绍了北语这两个专业的历史、特色、培养目标、培养流程、课程设置、就业前景等。之后,营员踊跃提问,就奖学金评定、出国(出境)交换学习、毕业要求等热点问题与学科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9:30-11:30,学术系列讲座在两个平行会场同时举行。外语用方向邀请了许宏晨、杨宁、胡晓丽三位老师分别从应用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三个方向自选主题为营员们做了学术讲座。许宏晨老师的讲座聚焦应用语言学量化研究方法,让营员们了解了科研方法的概貌。杨宁老师的讲座聚焦音系学和句法学,让营员们体会了语言本体研究的魅力。胡晓丽老师的讲座聚焦社会语言学核心内容和学习方法,让营员们认识到了语言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的道理。
文学方向邀请了胡俊、王秋生、李学萍三位老师,他们分别从全球英语小说研究、英语诗歌研究、生态文学前沿研究三个方向为营员们做了学术讲座。胡俊老师的讲座从全球意识出发探讨英语小说,覆盖了包括全球南方在内的英语小说,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同时也让营员们感受到了文学作品中对于人性的思考和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王秋生老师的讲座聚焦于动物伦理学研究,让营员们了解到了托马斯·哈代的动物诗歌中的人道主义关怀。李学萍老师的讲座围绕生态文学和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展开,让营员们体会到了建立自我与万物之间的平等观的重要性,学会真正的爱与尊重。
13:30-17:00,学术研究分享会在两个平行会场同时举行。外语用方向邀请了许宏晨、温倩、杨宁、李欣、胡晓丽五位老师作为提问兼打分评委,与营员们探讨了他们的研究论文或研究计划。营员们的研究覆盖了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教育语言学等领域。有的采用语料库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政府工作报告、法律文书、企业年报、小红书推文等材料的语言特征;有的采用调查、实验等方法研究老年语言问题,如阿尔茨海默症与写作能力之间的关系;还有的通过深入访谈研究语言政策,如新西兰的毛利语语言政策。总之,他们的研究领域宽广,研究问题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且非常有趣,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学术旨趣和学术潜力。
文学方向邀请胡俊、王秋生、李学萍、罗怀宇、汪涟五位老师作为提问兼打分评委,并与营员们探讨了他们的研究论文或研究计划。营员们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借助文学理论和跨学科研究,探讨了多部经典以及被忽视的文学作品。有的采用创伤理论,对艾丽丝·门罗小说中主人公所产生的心理机制进行了分析;有的采用物叙事理论,阐释了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物品在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主题等方面的意义;还有的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挖掘了泰勒·斯威夫特两首歌曲的歌词中女性面临的困境和重获自主权的抗争精神。总之,他们的文学研究既具有新意又有一定的深度,展现了自身的研究潜力和对文学作品的认真思考。
8月22日8:30,闭营仪式开始。
温倩副院长致闭幕辞(截图)
首先,胡俊老师和许宏晨老师分别代表文学和外语用两个小组做了总结发言。他们一致表示,营员们的表现非常精彩:有浓厚的研究兴趣、明确的问题意识、清晰的研究思路、扎实的研究方法功底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然后,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温倩副教授代表学院公布了本次夏令营的优秀营员名单。在临别寄语中,她希望同学们不断地进行学术探索、广泛地进行学术积累、永葆学术青春、永攀学术高峰,并热烈欢迎营员们报考北京语言大学。全体营员的反思日志显示,他们一致认为本次夏令营为他们打开了研究视野、拓宽了研究思路、提升了学术思维。北京语言大学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期待与优秀营员相逢在美丽的北语校园,共同度过新的学习阶段!
图文丨许宏晨
编辑丨周静莹
审校丨温倩